Select Page

前兩篇創傷的內在世界提到了兩大重點:
1. 創傷的形成
2. 佛洛伊德 —— “超我”與“嚴苛超我”觀點

今天我們要來分享的是第三個重點:原始母嬰關係的涵容。也就是在自我發展形成前,作為母親或主要的照顧者對於我們成長的重大影響。

第三部《創傷的內在世界》—— 原始母嬰關係的涵容

好,接下來我要進到第三部分。

嬰兒在混沌的狀態下,情緒會被簡化為“好與壞”

客體關係在談的幾個核心的概念,一個概念是當一個baby在一個很混沌的狀態的時候,這個情緒是會被簡化成好跟壞

很有趣的是克萊恩在談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引用了這是人類原始情感的型態,其實我說這一本書,把客體關係、精神分析、跟原型連在一起,這就是一個最核心的例子,這是人類很原始的,一個baby為了要活下來,他只能暫時先把自己混沌的感覺變成好跟不好。

我們常會說,最美麗的一幅畫,就是baby很滿足的在吸著奶,而照顧他的人很滿足的在看著baby吸著奶的畫面,這是最原始的好跟不好。

在這個好跟不好裡面,有幾個東西在運作,一個就是當baby覺得不好的時候,他要如何去(表達)這個不好,他只能夠哭。

哭,我們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投射,他要把這些不好的感覺丟出來,丟給照顧他的人,而這一個照顧他的人接收到。

我們在聽到baby在哭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感覺,對不對,baby哭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緊張、很焦慮、很煩、很挫折,或者是很不知所措。

當我們先有這些感覺的時候,是重要的,這些感覺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我們本身的感覺,可能隨時有一個外來的刺激我就會比較緊張。

一個是照顧者本身的感受,可是另外一個感受是我們接收了baby的感覺,baby透過哭,讓我們知道,其實他現在正在挫折或者他現在正在難過,當我們接收到這些baby強烈的情緒之後,我們會做什麼呢?

可能我們會開始去抱抱他、去安撫他,然後我們會開始去猜,他是肚子餓、他是生病了、他是在撒嬌,還是需要換尿布?

在這幾分鐘裡面發生的事情,我們形成了假設,我們要承受一個強烈的情緒。

可能在1,2分鐘就要形成四個、五個假設,然後再接下來我們會怎麼樣呢?

我們就會反映,我們會反應給baby。

可能我們會把他抱起來、會逗他、搖他,就會開始說,是肚子餓了喔?剛剛才吃。還是想要撒嬌?

如果他肚子餓了,可能他會繼續哭,就會講說,要等一下下喔,因為要泡奶奶,還有水的溫度要調節,還會多加一句,那要等一下喔,燙喔,之類的。

當我們做這一個動作的時候,其實是人類之所以可以生存的最核心。

當我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假設baby其實他把這些他的強烈情緒丟出來,這個是被允許的。

被允許什麼?被允許,我剛講的欲望,欲望被丟出來……他有欲望是可以被允許的這件事情,不只他的欲望可以被允許,而且他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跟被體會的。

不管他的情緒可能是什麼,因為可能照顧他的人會說,哦,生氣囉,所以生氣可以被命名,沒有耐心喔,還是難過了?

爸爸不在,在想爸爸是不是?

其實是媽媽在想爸爸

了解情緒背後的“意義”

所以欲望是可以被接受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這些情緒之所以被理解是因為他是有意義的,情緒的背後有意義,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情緒是有意義的,即使欲望沒有辦法被滿足,都沒有關係。

譬如說,如果他身體不舒服,他一直在拉肚子,身體不舒服會鬧,其實照顧者沒有辦法做什麼,只能夠抱著他說「知道了,不舒服喔,不舒服要忍耐,真的是好難受喔!」

孩子的欲望要舒服嘛!最好立刻把我這個身體的不舒服,把它切掉,把它拿掉,可是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

他的欲望其實沒有辦法被滿足,沒有辦法立刻被滿足,可是有沒有關係呢?沒有關係,因為這種欲望沒有辦法滿足的挫折,其實也是被接受的,也是被理解的。

所以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經過了一千次、一萬次不斷地來回之後,這一個baby,這一個個體,終於可以慢慢的學到外面這一個照顧他的好的人,這個客體,會被他內攝進來,攝影的攝。

或者是被他內化進來,裡面慢慢的可以形成一個所謂好的自體客體,就是自體裡面那一個好的人,那這一個好的人,慢慢在這一個長大的過程,當他自己很挫折的時候,他可以安撫他自己。

他可以忍受他自己的強烈的情緒,他可以在強烈的情緒的時候,不會立刻斷線,要去打別人,而會去思考,在強烈情緒的過程,還可以有思考的能力。

這是人類我覺得最神奇的地方。

透過照顧,我們可以形成內在好的自體客體。

有一些照顧者,他自己的狀態非常的困難,非常困難。

對於孩子的哭鬧其實他是很難忍受的,譬如說,我們不是有報恩的小孩嗎?還有什麼小孩?

(報仇)

討債,對!討債的小孩。只要小孩一哭鬧就說,你是來討債的。

所以成為父母不是天生的,成為父母真的是很艱辛的一件事情。

如果一個家長的心裡面,他已經自己有很多的壓抑,有很多的狀況,就會很難忍受孩子的哭鬧,他沒有心理的空間去承受那麼大的情緒,然後還可以思考。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只會希望孩子可以閉嘴,你可以不要哭了,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承受了,(而)這個孩子內在強烈的情緒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丟出來?沒有。

當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丟出來的時候,只好怎麼樣?自我吸收,他本來混沌的這些情緒,因為我可以丟出來,然後被一個照顧者消化吸收再回來之後,他就不會是混沌一片。他知道他情緒的意義是什麼。

可是當沒有這一個機制的時候,這個孩子的情緒,就像混沌的天地,他還是混沌一片,所以他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好的自體客體來消化,就會形成一個壞的內在客體。

因為他還是要活下去,所以一個孩子,他只能夠用最幼稚跟最原始的方式,去檢視自己到底怎麼了?那就是自己瘋了嘛?就是自己很糟!照顧我的人不想要理解我,照顧我的人不想要照顧我。

我們人的內在就會形成一個內在好的自體客體,跟內在壞的自體客體,這兩個部分我們每一個都有,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很糟,有些時候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很好。

可是基本上,如果我們還夠健康的話,我們可以有一個調節的機制在這兩者之間,但是在我們很有壓力的時候,也就會讓這個好的跟壞的,變成是一個分裂或者是決裂的狀態。

譬如說,一個小孩在哭鬧的時候,爸爸就跟他講「你就是這樣,每一次都這麼胡鬧!」

那個小孩在哭的過程,一片震驚,爸爸可能就是很兇的在跟他講,這個小孩可能就立刻回一句說:「對,我就是知道,你們就是不愛我,我就是很糟,我就是很壞,我就是一個瘋小孩,我去死好了,我不應該活著!」

一個孩子突然的就說了「對,我就知道你們很恨我!我不應該存在,我去死好了」的這個時刻,這個孩子他完全忘記了其實他有好的內在的自體客體。

爸爸不是恨他或要他去死,爸爸只是希望他可以安靜下來,如此而已。

小孩會用這樣的(方式呈現),我們大人不是也是嗎?因為我們裡面都有一個小孩,在一些極端的、極大的壓力底下,或許我們就會分裂。

這一個過程跟創傷的連結是什麼?

所以創傷不見得是由外面而來。

當這樣的一個裡面的好跟壞的量差太多,就是壞的很多,而好的很少的時候,那很自然的這一個個體,只要外面有任何的刺激,我剛講的這一副眼鏡,就會覺得是別人可能要對我不好了,外面的世界變成是一個危險的世界,別人要對我不好了,或者是一定是我不好的這種模式,就會形成。

所以,我想這個過程大家大概就可以理解這四個圈圈,這種原本很混沌的情緒,用好壞分裂的這種極端的情緒,簡單的情緒,他要透過被照顧者的這些調節,所以在我們的裡面好像可以,我裡面好像有一個好的、保護我的人,我的小天使在一邊,我裡面的小惡魔在一邊,形成一個調節。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裡面,最偉大的過程的就是成功。

以至於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可以跟自己靠近的人。

整個過程,專有名詞叫做投射性認同,既然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當一個投射性認同失敗的時候,可能這一個人的內在的混亂,他就會持續的一個混沌的狀態,因為他沒有辦法透過這一個照顧者中間的這一個調節,可以形成一個比較象徵性的、具象的,我裡面有一個小天使,我裡面有一個小惡魔。

除了這個之外,里昂是另一個精神分析的分析師,我只講他一個概念。

他提到一個概念,對於連結的攻擊,就是我剛舉的那個女人的故事,明明其實我是好想要。

這是人之所以身為人最核心的,我渴望親密,我想要跟別人連結。

但是我卻又很恨,對於我自己想要跟人親密跟連結,感覺到不應該,或者是我很討厭我自己有這種,想要跟別人跟連結親密的這個渴望,因為只要我想要跟別人連結,馬上我就會感覺到我會不會被拒絕,我會不會被羞辱,我會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這些從我們可能忘記了,幼兒時期如何被拒絕跟不被理解的這些,已經被我們潛抑到我們的無意識裡面或潛意識裡面,這些其實又再度的被觸發,被觸發的是一種感受,我們不會去想到說,哦,是因為我小的時候,我baby的時候,父母怎麼對待我,所以我現在這樣,通常一般人不會有這樣的連結,因為那已經被我們潛抑掉了,所以這是另外一個不需要外面創傷進來,我們內在的這一個機制就已經造成我們再度的創傷了。

剛講的這一個投射性認同,有一個一開始可以配合嬰兒所謂的象徵性的錯覺、幻想,或者是幻思,是很重要的。

這是Tavistock塔維斯托克的概念,塔維斯托克也是客體關係的一個分析師。

他用母嬰。但是或許有人會覺得,那父嬰不行嗎?

那這跟我們原型的概念又連起來了,當然跟那一個年代有關。

但是呢,我們常常會說大地之什麼?

大地之母。

透過大地之母,這個母,它變成是一個意象,是透過意象幫助我們去回應那個原型是什麼。

客體關係,或許大家有機會會去看到,它怎麼都是講母嬰,我自己的體會是,站在一個原型的概念裡面,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母親的這一個意象跟我們人類對於母親這個照顧者的原型概念連起來,好像母親是第一個,

但是父親一定是重要的。

如果我們只有母親的話就變成單親了,而且它有一個實質的單親,可是也有一個心理的單親。

心理的單親,不會比實質的單親還要不嚴重,舉一個例子,我剛不是講說,跟baby講說,你在想爸爸喔?

那我們都知道是誰,是媽媽在想爸爸。

可是這個對於嬰兒而言,其實也是重要的,因為表示媽媽的心裡面,存在著父親。

所以即使嬰兒只是母親在照顧,他都不是單親,一樣的就是,爸爸的心中有沒有媽媽,譬如說孩子可能很頑皮,然後媽媽就會說爸爸回來你就糟了!可是爸爸回來你就真的糟了嗎?不見得阿!可是她為什麼要這樣子說?表示媽媽在那個時候很無助了,她好需要一個父親的一個支持,所以一樣的還是父母。

那我覺得很心痛的是,尤其是我在特別幫忙要離婚的夫妻,絕大部分的夫妻,這是人性,都會想要把孩子拉來當同盟,雖然他們腦袋裡面已經知道

大人是大人的事情,小孩是小孩的事,我們不能當夫妻,我們不能合作當父母,這是非常艱辛的一條路。

因為這個愛恨情仇,很有可能就是會讓孩子在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會有意無意的說爸爸多麼的糟,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爸爸會有意無意的說你媽媽多麼的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面,到底我們在摧毀的是什麼?

我們在摧毀的是,這一個孩子他內在父親的意象跟母親的意象,父親跟母親其實是我們身為一個人,我認識的第一個男人,跟我認識的第一個女人。

所以當我在幫忙這些父母的時候,我就會跟父母說:「你希望你的孩子,他未來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他心裡面感覺到的男人是好的還是壞的?」

那當然所有的父母會說:「當然是要好的阿!」

我說:「對,可是你現在在摧毀。」

看看可不可以用這種方式讓父母回到理智線。

當大家在看其他的客體關係的是,在看到母嬰關係的時候,可以暫時接受,因為我們現在男女平等。

就覺得說好像都一直在講母嬰關係,那爸爸呢?

有,爸爸被放在一個是這個原型的基礎,

所以會用母嬰關係,可是並不表示爸爸是不存在的,爸爸其實是存在的,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所以在客體關係裡面的這一個原始母嬰的契合,這個照顧者好像會很自然的搭配,尤其是在第一個月的時候,好像會需要放棄自己,我想這個做過月子的媽媽們,大概都可以深刻的體會,或者是做全職的,在家裡面做全職的照顧者,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有些時候好像就是必須完全放棄我自己,我為了要去配合這一個嬰兒。

而這一個過程,通常是第一個月最核心,這完全是搭配著嬰兒,這個時候,當然我們就要相信,嬰兒是有幻想能力,他不是空的,他是小小的人,可是他的內在機制跟我們是一樣的。

這一個嬰兒,他會以為自己最厲害的,一切都是在他控制之中,你看,一哭就好像馬上就有人來了,還會幫他弄的舒舒服服的。

然後大概在一歲多,小孩不是會你丟我撿嗎,永遠都撿不完,就是撿給他,他立刻再丟,他也知道,這也是在他的控制裡面。

看我多厲害!一切在我掌控裡面!

馬上會有人幫我撿回來。

或者是我們在看(baby)他的排泄物的時候,有一條很漂亮的排泄物,父母家長就會:「哇,你今天好棒喔!你的排泄物好漂亮喔!」

所以一個小孩可以被讚美,比較簡單,只要一條漂亮的排泄物送給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就很高興了。

這些過程讓這一個baby,有一個幻思、幻想,好像他是最棒的!他是全能的!他好像什麼都會!

我們知道從大人眼光,他就只是在玩你丟我撿,你就是要不斷地幫他撿,如此而已。

可是這一個全能的幻想,對於孩子的發展到下一步,其實是很重要的。

因為全能的幻想裡面在說的是什麼?

在說的其實我是好的。

那人生要從出生一開始就不斷的在經歷挫折,一生出來,我不知道溫度是什麼,我覺得我快死了,然後不知道肚子餓什麼意思。

因為在媽媽肚子裡面,沒有肚子餓這件事情,到底肚子餓是什麼意思?所以其實那也是一個挫折。

然後皮膚的接觸,跟空氣的接觸,那個是什麼?

所以其實人生,一出生就要經歷很多很多的挫折,要怎麼樣可以去撐住這些挫折,一定要心裡面覺得我好、我夠好,我是全能的好。

雖然他不是在現實裡面,不是真的,可是如果孩子在內在有一個這種象徵性的,一個覺得我是很好的話,這是一個基礎。

在這個過程裡面,同樣是投射性認同的成功跟失敗,這裡是其中一個。